Featured image of pos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
2
3
4
5
6
[修订记录]
- 2023.11.05 -
    完成初稿
    部分内容未展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门新课,故没有详细学习
    希望能帮助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graph LR A[马克思主义] --> B[马克思主义哲学] A-->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 D[科学社会主义]

1842.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形成。

1938.10 毛泽东 六届六中全会 《论新阶段》 正式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已开始;但作为中国共产党“辞典”中一个特定概念则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945年5月,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明确提出并使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

区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指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的、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特点、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即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联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于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之中,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 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必然产生、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graph TD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B[毛泽东思想] A-->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D[邓小平理论] C-->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F[科学发展观] C--> G[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之间的关系

区别
  • 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
  • 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主体内容不同
  • 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
联系
  •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渊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 创立发展共产党
  • 创立发展解放军
  • 创立毛泽东思想
  • 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的功与过

“功绝对大于过”——石仲泉

1981.6 十一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历史条件

  • 思想条件
    • 新文化运动
    • 马列主义的传播
  • 阶级基础
    • 工人阶级壮大
    • 工人运动发展
  • 实践平台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建设

形成过程

Img

  • 萌芽
    • 1924-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北伐)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形成
    • 1927-1937 第二次国内革命(土地革命)
    • 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1929.12 古田会议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 193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930《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 成熟
    •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 1943.7.8《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正式提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王稼祥

  • 发展
    • 1945-1949 第三次国内革命 解放战争
    • 1949-1956 社会主义改造
    • 1956-1978 建设初期
    • 《论十大关系》
    •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1981.6《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1981.6《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贯穿各个部分(上面6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实事求是
  • 群众路线
  • 独立自主
    • 南泥湾精神
三者关系
  • 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 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必然要求,
    是独立自主的根本依据和可靠保证;
  • 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和根本途径,
    是独立自主的力量源泉所在;
  • 独立自主以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为前提, 同时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必然体现和群众路线的必然归宿。

历史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成果
  • 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 宝贵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理论

形成

依据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社会性质(两半)、主要矛盾(两大)、基本任务(推翻三座大山)

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1939.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基本国情

  • 两半社会
  • 1840-1919-1949

基本特点

  • 半殖民地
    • 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经济政治军事受控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原因之一
  • 半封建
    • 形式上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逐渐近代化
    • 自然经济解体,但封建剥削还在,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剥削结合一起,经济社会生活占明显优势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不是主要形式,力量软弱,国外联系
      • 发展曲线图 Img
        • 1860-1895 夹缝产生
        • 1895-1913 初步发展 原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1913-1919 短暂春天 原因:一战、新文化运动
        • 1919-1927
        • 1927-1937 短暂发展 原因: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 1937-1945
        • 1945-1949 日益萎缩
    • 皇族专制被推翻–>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统治–>地主阶级和大资产联盟专政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graph TD A["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 B["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B--> C["根本任务:推翻三座大山"]

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917十月革命胜利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人类历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实践基础

graph TD 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C[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辛探索]--> B

形成过程

Img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 1939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 1940 《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
  • 1948 《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提出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

对象:革谁的命
graph LR A[帝国主义] --> B["第一个敌人,最凶恶的敌人"] D[封建主义]--> C[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 E[官僚资本主义]--> F["大资产阶级竭力扩张官僚资本,企图扼杀中国革命"]
动力:谁来革命
  • 无产阶级:领导力量
  • 农民阶级:主力军
  • 城市小资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动力之一(革命出钱出力)
    • 两重性
      • 革命性: 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
      • 软弱性和妥协性: 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勇气
    • 三大改造:利用 限制 改造
性质

一种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新式: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 资产阶级革命:参与者包括资产阶级
特点
  • 新的革命前途
  • 新的领导阶级
  • 新的革命时代
  • 新的指导思想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graph LR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 --> |资产阶级性质的|B[新民主主义革命] --> C(必要准备)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 --> |无产阶级性质的|D[社会主义革命] --> E(必然趋势)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内容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内容
  •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 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双重性质
  • 保护民族工商业——民族工商业的两面性
    • 利用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一面
    • 限制 剥削工人、惟利是图的消极一面
文化纲领
内容

创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民族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 科学的: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和实践一致
  • 大众的:民主的、为人民大众服务、有力思想武器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

1927.7 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看,敌人的统治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农村是敌人力量的薄弱环节,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村农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群众基础好。

1927.9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旗帜,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起义受挫后,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毅然改变了原定进攻并夺取长沙的计划,及时率领工农革命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

1928.4 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武装夺取政权

1927.8.1 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27.8.7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实行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从此,党开始把创建人民武装、领导军事斗争作为工作重心。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 90% 以上,是革命主力军和军队来源。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所以想要充分发动农民的力量,就要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进行土地革命,获得广大农民支持和参加。

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正式提出

graph LR A[三大法宝] -->|基本条件| B[统一战线] A --> |斗争形式| C[武装斗争] A --> |根本保证| D[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必然性

  • 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的阶级状况
    graph TD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 --> C["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
  • 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

可能性

  •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使统一战线有了基本力量
  •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其要求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一面为无产阶级与之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部各利益集团存在矛盾,客观上为革命力量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可能
  • 军阀割据,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国家四分五裂,导致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统一战线的组成
graph LR A[革命统一战线] -->|基础和依靠力量| B["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工农联盟是主要)、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A --> |辅助的、不可缺少的| C["工人阶级和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统一战线的沿革

Img

基本原则和策略方针
  •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原则
  • 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
  •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 又联合又斗争的的方针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 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
  • 联系实际加强作风建设
    • 三大作风: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时期 内容
党的成立 一大(19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大 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三大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四大 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
大革命失败(1927) 枪杆子里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1937-194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大法宝
解放战争(1945-1949)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依赖:

  • 党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领导者
  •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党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 党是掌握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斗争的战士
  • 统一战线只有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存在和发展
  • 武装斗争只有以统一战线为基础,特别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才能发展壮大和不断胜利

意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几个问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什么?
  •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何在?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定义:1949-1956是新民主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graph LR A[新民主主义社会] -->|建国之前| B[部分地区] B-->D(已经在尝试社会主义改造) A --> |建国之后| C[全部地区]

“过渡时期”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列宁的具体的革命实践为我们提供的理论依据。

“卡夫丁峡谷”最初出自古罗马史典故,后被引申为在谋求发展时遇到的极大困难挑战。他还指出:这一设想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

这为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对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graph TD A[资本主义社会] -->|"“世界各国都必然经历资本主义形态”"|C[过渡时期]-->|"《资本论》限于欧洲各国"| B[社会主义社会] A-->|"“卡夫丁峡谷理论”——《给查苏利奇的回信》"|B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不断总结 发展了这一理论。

中国的时间线:没有经过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直接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整个人类社会看是普遍更替 从个体角度看跨越式发展是特殊性

graph LR A[两半社会] -->|两个阶段的民主革命| B[新民主主义社会] B --> |社会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补课论”和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和危害

“灭人之国,先灭其史”

  • 概念是极具危害性的思潮
  • 本质是怀疑的方法进行形而上学的解读
  •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否定党的全面领导
  • 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

任务

资本主义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因素

主要矛盾

  • 国外: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 国内: 1949-1952 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残余之间的矛盾 1953-1956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1953.12提出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什么要工业化?

  • 自身的发展:国家独立富强
  • 世界的潮流

工业化(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的关系: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

graph LR A[总路线] -->B[工业化]-->H(发展生产力) A-->D[三大改造] D -->C[农业]-->G{变革生产关系} D -->E[手工业]-->G D -->F[资本主义工商业]-->G G-->H

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 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 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

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列宁

社会主义改造

条件

政治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运动

  • 1950-1952 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革命中心任务)
    • 1950.6.30 毛泽东颁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1950-1953 抗美援朝
  • 1951 镇压反革命
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思想文化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国际条件

–中苏关系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5《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南京国民政府

对苏联友好,控制东北中长铁路、旅顺大连,外蒙古独立

1949 刘少奇秘密访问,斯大林态度不明朗;毛泽东首次出国访问,重签条约,斯大林不签约

转折:电报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愿建交

道路

1952年底,全国土改完成, 3亿多农民分到土地。

1953年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将土地集中起来,引导农民 走合作化道路。

农业

历程:

  • 1950土地改革法规定所有权归农民
  • 1952年底土改完成,农民分到土地
  • 1953年底提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中土地,引导合作化

农业改造的问题:《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协作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力
  • 防止产生新的分化
  • 小农经济限制了生产力,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改造原则:

  • 自愿互利
  • 典型示范
  • 国家帮助(大规模修水渠什么的)

步骤: Img

意义:基本成功改造

  • 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兴建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小农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土地公有,避免两极分化,解决了工业化和小农经济的矛盾
  • 巩固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 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改善农民生活,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手工业

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方法: 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

步骤: 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组织形式: 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官僚资本:直接没收

民族资本:和平赎买 “利用 限制 改造”

有偿收买:“四马分肥”

  • 国家所得税
  • 企业公积金
  • 职工福利费
  • 资方红利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 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 我国历史: 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
  •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下,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受工人监督
  • 现阶段: 和外资的合作仍然也算
    • 具体形式
      • 初级(工厂只有加工)
        • 委托加工
        • 计划订货
        • 统购包销
        • 经销代销
      • 高级
        •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阶段

  • 第一阶段1949-1953年底
    • 初级形式
  • 第二阶段54-55
    • 个别企业在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公股
    • 企业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和国家共有
    • 国家派干部管理
  • 第三阶级55-56
    •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则

  • 利用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 限制 剥削工人的
  • 改造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

  • 阶级变化:标志着我国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广阔前景
  • 矛盾变化: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的矛盾
  • 证明改造理论政策的正确性
  • 实现了马恩列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和平赎买
  •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 是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创举、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发展

历史经验

  • 和平方式改造
  •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并举(所谓“一化三改造”)

问题

  • 1955夏季过后改造过急,工作粗,改变快,形式过于简单
  • 对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当
  •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过于单一,公有制实现形式过于简单

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主要表现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经济结构的改变
  • 阶级关系的变化
  • 主要矛盾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 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 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956.2.24,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

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国情,需要积极探索合适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4-5,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 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问题
    •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党和非党的关系
    •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是非关系

《论十大关系》确定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论十大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抗美援朝,巩固国内团结,打击美国侵略势力,争取和平建设时期”

——《论十大关系》

(统一战线、群众路线) 这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9 中共八大标志中国开始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建设路线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发生了转变 工作重点转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主要矛盾–

https://news.cctv.com/2021/08/09/ARTITvQyimHLAovEdLBB0uxo210809.shtml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graph LR A[两类矛盾] -->|对抗性矛盾| B[敌我矛盾] B-->D(要专政) A --> |非对抗性矛盾 | C[人民内部矛盾] C--> E(要民主)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中的第一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962 八届之中全会: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和“两条腿走路”工业化发展思路

其他理论成果

  • 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 农,工,国防,科技(关键)
  • 科学技术:
    • 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 1960.11.05,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 1964.10.16,中国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 1967.06.17,中国氢弹试验成功
    • 1971.09.10,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火箭
  • 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 1965.1 定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论知识分子问题》
  • 国防建设:三线建设
  • 祖国统一:一纲四目
  • 国际战略:和平共处,“三个世界划分”
  • 执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的理论与实践

教训

  • 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继续探索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党的基本路线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三步走”战略
    • 改革开放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 “一国两制”的构想以及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
    •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国际背景
  • 历史条件
  • 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邓小平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邓小平是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形成背景

  • 时代主题:和平(东西)发展(南北)
  •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摸索、实践
  • 主观条件:长期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经历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 一落
      • 1933.3-6 被“左”派斗争
    • 一起
      • 1935.1 遵义会议后,中央秘书长
    • 二落
      • 1966 “中国第二号走资派”
      • 1968.10 撤职,保留党籍
    • 二起
      • 1973.3 副总理
    • 三落
      • 1976.4 “天安门事件总后台”
    • 三起
      • 1977.7 十届三中全会

六种革命精神

发展过程

早在1920年11月,毛泽东同志就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样一面旗子。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八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随着时代发展侧重点有所变化,但在大会主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是一以贯之的。

timeline title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 1978.12 :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9 : 十二大 1987.10 : 十三大 1992.1~2 : 南方谈话 1992.10 : 十四大 1997.9 : 十五大 1999.3 : 载入宪法

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2.9 十二大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指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1987.10 十三大

理论轮廓形成

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1~2 南方谈话

三年整顿

党的基本路线100年动摇不得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 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经验教训
  • 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1992.10 十四大

背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思想动乱(资产阶级自由化)

  • 总结开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

1997.9 十五大

  •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 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3 宪法修正案

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不同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和描述:
  •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和描述: 最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我党: 1980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84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1992 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来讲)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 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 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两者相匹配从而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胡福明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graph TD A[邓小平理论]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C--> 发展道路论 C--> 发展阶段论 C--> 根本任务论 C--> 发展动力论 C--> 外部条件论 C--> 政治保证论 C--> 战略步骤论 C--> 领导依靠论 C--> 祖国统一论

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 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改革开放:发展动力
  • 经济建设:中心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立足点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

发展阶段论: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列宁: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 我党: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比较发达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按需分配
  •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

初级阶段九大基本特征(十五大)
  • 现代化发展水平
  • 产业结构状况
  • 经济运行方式
  • 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 人民富裕程度
  • 地区发展状况
  • 体制改革
  • 精神文明建设
  • 国际比较

其他内容:未完待续

  •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 “三个有利于”标准
  • 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
  •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p18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世情(时代背景):科学判断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
  • 世界多极化曲折前行(政治背景)
    • 什么是 极?
    • 苏联解体
    • 89学潮
      • 党内腐败
      • 资产阶级自由化
      • 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两级格局 –> 一超多强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遏制霸权主义
      • 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 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背景)
    •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球化
    • 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 积极参与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科技迅猛发展(科技)
    • 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
  • 文化多元发展
国情(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已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前两步目标,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水平”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存在问题:

  • 生产力落后
  • 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改变
  • 地区差异过大
  • 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
  •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 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有很长的路要走
  • 外交情况
党情(现实依据):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经验教训

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正是体现了“三个代表”

所处环境与自身状况

graph LR A["“罗马尼亚悖论”"] --> B[加强自身建设] B-->C[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 -->D[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C-->E[党应该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D-->E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一阶段: 2000年2月正式提出
  • 第二阶段: 2001年7月全面阐述
  • 第三阶段: 2002年11月确定内容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2004年被写进了国家宪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Img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民权群众的生活水平。

围绕着生产力的问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
  • 过渡时期的任务
  • 社会主义的本质

人才强国、 科技兴国、 创新中国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物质的(生产力问题) –> 精神的(文化问题)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主要内容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联系: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民主化改革的性质、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什么:生产力
怎么发展:科学性地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为什么

主流发展观的演进

graph LR A[50-60单纯经济增长] --> B[60-70社会综合发展] B-->D[80-90可持续发展] D -->C[90-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传统发展观的局限

  • 重视物质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 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进步
  • 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忽视人文资源环境指标

基尼系数

拉美化陷阱

拉美国家遵循“先经济增长,后收入分配”的发展思路,其认为:“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不公将会在强大的发展动力中逐步消除”。

拉美成为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目前平均基尼系数已达0.522。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公平正义协同推进

西欧,包括福利程度最高的北欧国家,在经济起飞之前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实现社会公平确定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护体系,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情况:

工业化发展迅速
  • 社会主义初探时期
    • 十大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
  • 改革开放后
    • 轻型工业化
    • 第三次工业革命
    • 重工业比重下降
    • 工业化到农村
  • 21世纪
    • 工业信息化
    • 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家
    • WTO有利有弊
    • 第四次工业革命
    • 数字经济全面加速:重要支柱型力量
去工业化

发展金融旅游业
巴西:反面教材
80-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没有健全的工业化支撑,服务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资源空心化,拿资源换外汇
2008金融海啸
不能去工业化
缩小资源浪费,发展高科技产业

城市化

发达国家一般都是75%以上

虚假城市化(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经济体,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规模是迄今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

从工业化角度来说,把发达国家用200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的工业化要通过几十年来完成,这种速度也是历史上罕见的。

从城市化角度来说,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

农村向城市的社会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大量增加。

能源紧缺时代
  •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巨大
  • 教育投资、就业压力最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统筹把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从新的实际出发,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十个明确”
  • “十四个坚持”
  • “十三个方面成就”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
# /layouts/partials/footer/custom.html